查看原文
其他

丁真成了“国民老公”,真正的藏族故事却没人看?

何小沁 娱理 2021-02-25


《气球》上映三天,票房300多万。


它是万玛才旦导演第三部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长片,讲述的是一个牧区藏族家庭里,一只气球——其实是避孕套,引发的一系列窘事,揭示传统与现代冲突及女性觉醒主题。影片情节一波三折,视听语言流畅,每个画面的构图、色彩、运镜都很考究,被评为万玛才旦“渐显大师气象的作品”。



《气球》截图


这样一部艺术品质颇高、表达也并不晦涩的电影,为何票房如此惨淡?


不是拉踩,但数据显示的事实就是,观众宁可去看4.8分的国产烂片,或者5.8分的外国批片,也不愿意去看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国产佳片。


截止发稿前(11月22日),电影《气球》实时票房+微博电影大V推荐度


前几年,一部仿纪录片《冈仁波齐》突然爆火,金融、教育等各界精英纷纷包场“净化心灵”。


最近几天,康巴少年丁真的一举一动牵动无数人的心,他清澈的笑容满足了网友对藏区草原天空的想象。但到了藏族作者讲述真正的藏文化故事时,票房却无人问津,形成一种怪异扭曲的对比。


 丁真第一条微博吸粉34万,很多网友齐喊“老公”


万玛才旦是广袤的藏区走出来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他和他带领的一个民族的电影浪潮,未来还有很长、很崎岖的一段路要走。


万玛才旦作品《撞死了一只羊》获75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


几年前的一天,万玛才旦走在北京中关村,抬头看见一只红气球飘在空中。一个故事在他脑海中渐渐成型——


如果它不是一只气球,而是一个看起来很像气球的避孕套,在传统的藏族家庭里会发生什么故事?在推行计划生育的藏区,如果遇上被活佛认定为转世的新生儿,该怎么办?


这不是凭空想象,藏族演员、歌手蒲巴甲讲过,他小时候真发生过误拿避孕套当气球玩的事儿。在闭塞保守的年代里,与性相关的一切都被认为是羞耻而不可谈的。

 

《气球》剧照


万玛才旦用十来天时间就写完了剧本,然后倒推回来写了小说。又等了几年电影资金才到位,他用四十几天拍出了《气球》。 


像万玛才旦这样几乎每一部电影都入围国际电影节的导演,到现在,找投资仍然困难。


搜网上新闻,还能看到当年还是“青年导演”的万玛才旦在北京青年电影论坛上陈述自己的项目《永恒的一天》,讲一天之内一个人四季般度过的一生,从少年到老年。因为投资需求比他一贯拍的“小人物、小故事”稍多,直到现在,万玛才旦头发斑白,这部电影还是没能拍出来。

 

2009年的旧新闻,万玛才旦为《永恒的一天》融资


所以这么多年万玛才旦养成了一个习惯:同时推进若干个剧本,哪个能落实投资,就先拍哪个。


“大家都是很专业的投资方,都清楚这样的题材在市场上的局限性,是一个能大概算出票房回收的项目。我最近几部电影的投资方基本都没有金钱上的诉求,都是抱着一个支持的态度。


目前中国整个电影市场还是以汉语电影为主,你想打破这样一个局面,就需要付出很多,拿出好的作品,然后推广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万玛才旦说。


万玛才旦

万玛才旦是北京电影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个学导演的藏族学生。


他童年生活的县城里已经有了很多汉族人,可以读到汉语的小说,看到革命题材的露天电影。但电影对于那个年代的孩子来说,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整个西藏连一家正规的电影制片厂都没有,工业基础几乎为零。


相比之下,文学就平易近人得多。藏区的民间文学——包括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其实非常发达。人类历史上篇幅最为浩大、也是世界上唯一从公元前至今还在持续创作的史诗,就是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被称为“东方的荷马史诗”,2018年出版的一部全集就有8000多万字。


万玛才旦本科读的是西北民族大学藏语文学专业,毕业后在自治区工作几年后,又回学校攻读了藏汉语言翻译硕士。那时候他天真地认为,既然藏语文学有如此丰厚的宝藏,拍成电影岂不是也很容易?


多年来也一直有人问他,藏文化有这么伟大的史诗,你为什么不拍?


万玛才旦


“到电影学院读书,对整个产业、环境有了一个了解之后,你就知道很多题材都是不能拍的。在电影学院那几年,伊朗电影给了我很多启发,如何去寻找讲故事的可能。”万玛才旦说。


他先是到文学系编导班进修,后来又读了导演系的艺术硕士。在北京电影学院,电影艺术的大门一下子向这位说汉语还带着口音的藏族小伙子敞开,他如饿狼扑食,几年内恶补了几千部经典电影,国内外都有。


他每天一大早就起来,往往半夜12点才回到宿舍。黄亭子小区里经常有卖盗版碟的,沉甸甸装在牛皮袋子里,什么大师导演的合集都有。学校里也有拉片室,按字母查找小卡片,一个片子交两三块钱,可以反复拉片琢磨很久。


 青年时代的万玛才旦


学校平均每周大概还会放两部外国片,有时会有主创来交流。并不是每一部都拍得好,遇到烂片,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就毫不留情地发出嘘声。有一些交流和比对之后,就能思考每部电影好在哪儿,问题又出在哪儿。


万玛才旦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2004年,北京电影学院希望学生能有机会使用彩色胶片练习,开始在全校征集剧本。万玛才旦扎实的文学功底派上了用场,他很快递交了剧本《草原》,获得了用胶片拍片的机会,拿了奖,后来又把这部短片扩展成了长片。那时候必须通过体制内制片厂才能拿到龙标,用胶片拍摄才能送进国际电影节,想拍电影,门槛真的不低。



《草原》海报


第四代导演谢飞是万玛才旦在校期间的老师。谢飞2000年拍过一部藏族电影《益西卓玛》,改编自扎西达娃的小说,用的是藏族演员,拿过金鸡奖剧本奖,但因为少数民族题材原因,立项通过了却无法公映。


拍摄那部电影时谢飞就感觉到,因为语言和文化有隔阂,“原汁原味的东西无法克服”。藏族的文化、藏族的电影,最终还是应该由藏族的编剧、导演来拍。


电影有有限的制作周期,非本民族的创作者,很难能在短时间内理解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语言、文化、信仰、生活。他者的目光要么是仰视,用神圣的光环进行美化,要么是俯视,以同情姿态描写落后,都难称客观深入。



 谢飞电影《益西卓玛》剧照


谢飞回忆,他是直到看了万玛才旦2009年的电影《寻找智美更登》后,才看清楚喇嘛究竟是怎么念经,藏人到底是怎么唱戏的。


“万玛才旦是我们大陆很不容易才出现的一位电影作家”,谢飞说,“法国新浪潮有了作者电影、作家电影,导演自己写自己拍,我们现在有了万玛才旦,他有独立作家的能力,他的所有电影都是改编自他自己的小说。


他对生活的观察大量来自藏区的普通人,将幻想手法、传统与现代、过去和未来有机融合在一起,越来越有自己的风格,越来越成熟。我们应该爱护和支持这样的导演。”


《寻找智美更登》片场照


画过《西藏组画》的陈丹青也惊讶于,万玛才旦能如此执着地讲述那片土地上的小人小事,并且把每一部都拍得有趣且不一样。他说《寻找智美更登》是他近几十年看过的最好的爱情故事,“看完就受不了了,这家伙太牛逼了。”


万玛才旦天然有一种在文学和影像之间自如转换的能力。读他的小说会觉得情节生动、笔法朴素,而他的很多电影都是改编自精悍的短篇小说,他能很快把一个凝练的文本拓展出深度和厚度来,并且完全转换成非文学性的影像思维。


比如他早年的《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等片会让人想起阿巴斯、布列松的写实风格,到了《塔洛》,他用了极其考验耐心的固定长镜头。《撞死了一只羊》则被一些人说受到了监制王家卫的浓烈风格影响——万玛才旦本人坚决否认这种说法。《气球》变得又不一样了,吕松野的手持镜头配上藏青色的调色,给人焦虑不安的感觉。

 

万玛才旦电影《塔洛》剧照

 万玛才旦执导、王家卫监制的《撞死了一只羊》剧照

万玛才旦电影《气球》截图


万玛才旦没有固定风格,他永远在变。每种下一个故事的念头,最后都能长成一部风格迥异的电影。


万玛才旦非但不是纯粹的现实主义导演,还很善于运用超现实手法。


在《气球》里,小儿子的后背上有一颗痣,跟过去他奶奶背上的痣一样,于是小儿子就被全家人认定为奶奶的转世。电影里有一个梦境:一只手把那颗痣拿掉了。仿佛孩子终于摆脱了信仰、轮回给他戴上的枷锁。


还有爷爷去世时,梦境中的孩子提着油灯声声呼唤,天国般梦幻的天光云影倒影在水面上,爷爷的身影再也寻不见了。


万玛才旦说,这些超现实的手法跟他背后的藏文化是有密切关联的。藏文化里天然有超现实的部分,就像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藏区很容易被接受。加西亚·马尔克斯会认为自己写的是魔幻现实主义吗?不,他写的就是拉美的现实主义。


《气球》剧照


万玛才旦的舅舅是一位僧人,从小他就被舅舅告知,自己是舅舅的爷爷的转世。他曾经对此也深信不疑。他从小在藏文化中长大,所有的认知、价值体系都建立在此上,连名字都与宗教有关。藏族又是世界少有的全民族都信仰宗教的民族,宗教信仰、轮回与救赎观念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有人说万玛才旦所有作品背后都有同样一个东西作为支撑,那个东西叫做慈悲。


但后来到北京上学、工作、生活后,万玛才旦的认知受到了另一套体系的猛烈冲撞。他开始对自己的文化、曾经坚信不疑的东西进行反思。


他借卓嘎,《气球》里那个朦朦胧胧觉醒的藏族女性之口,问出那句“大逆不道”的话:如果活佛错了呢?


 《气球》剧照,意外怀孕的姐姐和出家为尼的妹妹


现在的藏区跟几十年前已经大不同,也开始了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很多藏族普通人、知识分子也会开始思考自身文化的优势和局限。以前的藏族人汉语很差,但现在为了务实的找工作需要,很多藏族孩子普通话说得很好,反倒是藏语已经不大会了。


万玛才旦也很多年没用藏语写小说了,一些读者对此表示生气。


“你现在还相信自己是舅舅的爷爷的转世吗?”


“嗯……一方面相信,一方面也会反思。”万玛才旦说。那个梦中捉痣的小男孩,拍的其实就是纠结的、困顿的他自己。


《气球》截图

零几年的时候,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为万玛才旦做了一个个人影展,提出“藏地新浪潮”的概念。


藏地新浪潮不像法国新浪潮、台湾新浪潮那样,是一群导演共同发起的一场电影美学运动,更像是业内对一种新鲜现象的关注和概括。毕竟在万玛才旦之前,大家能看到的藏族题材电影实在是太少了。


没想到十年之后,在万玛才旦周围,竟真的涌现了一批有实力的藏族导演、演员、幕后,一些非藏族创作者也开始从事藏区题材创作,形成一股作品浪潮。而万玛才旦,就是这股浪潮的“领军人”。


 万玛才旦


万玛才旦到北京电影学院的第二年,就鼓励松太加也来电影学院学习。松太加以前是画画的,万玛才旦建议他先学一些电影基础,然后去进修班学摄影。松太加跟着万玛才旦,担任了《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的美术师和《老狗》的摄影师;

 

《寻找智美更登》工作照,中为松太加,右为万玛才旦


德格才让原先是万玛才旦的同学,自己会作曲,唱歌很好听,万玛才旦建议他去录音系读了两年,成为“藏族第一个录音师”,然后担任了《寻找智美更登》等电影的录音和原创音乐演唱者;


89年生的拉华加是万玛才旦朋友的弟弟,一开始不想上大学,一心想学电影拍电影。万玛才旦拒绝了他,让他先读了藏语言文学专业,然后再去电影学院学习,后来做了万玛才旦《清水里的刀子》《塔洛》的执行导演。


这群年轻人都有相似的成长路径——他们在原本各自的长项基础上,到电影学院选择一门技术工种学习,然后进入万玛才旦的剧组积累经验,成为幕后骨干力量。而他们的现状也出奇一致:都转型独自做了导演,且已经有了不错的成绩。


松太加的《河》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阿拉姜色》获上海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拉华加的《旺扎的雨靴》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还拿到了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导演;德格才让的《他与罗耶戴尔》不久前也在平遥影展进行了展映。

 

万玛才旦三位“学徒”的导演作品《阿拉姜色》《旺扎的雨靴》《他与罗耶戴尔》


北京电影学院的第一位藏族导演万玛才旦,就这样成了藏区有电影梦想的孩子迈向电影专业的一道桥梁。很多家长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找到万玛才旦,请他帮忙出主意。


万玛才旦的心情有点矛盾。一方面他很欣喜有越来越多藏族青年想要加入电影行业,拍出纯粹的藏族题材作品,但另一方面他也见到很多失败案例——


有些年轻人既没美学基础也无实践经验,梦想一步登天做导演,好像这样很容易、很风光。结果因为没有一门能保障生存的手艺,在北京待不下去,只能悻悻回老家了。就像在电影学院里,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终极梦想可能都是做导演一样,在电影这条修行路上,总有人缺乏必要的耐心。


今年51岁的万玛才旦,不过才公映了他的第7部长片,也依然在为投资和票房焦虑。谢飞说希望有一天,万玛才旦可以拍出更宏大、更厚重的作品,但我们都知道,这不是万玛才旦一个人要面对的问题。


让少数民族电影脱离边缘地位,让纯正的、而非他者想象中的民族文化被大众理解,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藏语电影虽小众,但也有“自来水”。以上为部分网友设计的《气球》海报


推荐阅读

主笔专栏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点击标题可阅读更多娱理精彩内容

台剧文艺复兴  我们都是湖北人  90后三十而立

疫情下的综艺   疫情下的剧组  疫情下的电影人 

疫情下的临时工  疫情下的电视人  疫情下的影视行业 

疫情下的新人演员  训练生节目版权费调查 2020年中观察

偶像公司CEO谈新人标准  音乐综艺修改歌词之谜 

影视剧综艺配音  粉丝运营请就位  青春有你四色解码

国产剧滤镜调查  韩国N号房事件  清平乐背诵天团

庆余年  囧妈  寄生虫  想见你  安家 隐秘的角落 

花木兰  三千鸦杀  王国  青春有你2  三十而已  

八佰 金刚川 风平浪静 我和我的家乡 姜子牙 鹿鼎记 

一点就到家 隐秘而伟大 燕云台 令人心动的offer2

张国荣  巩俐  汤唯  梅小青  孙俪  贾樟柯 孟美岐

黄晓明  佘诗曼  李宇春  许光汉  邱泽 蒙淇淇

李诚儒 黄轩  孔雪儿 楼姐楼炅择  刘维  黄觉

李易峰 王智 蓝盈莹 白冰 沈梦辰 张萌  金莎


微信公众号最近更改了推送机制

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

也就是说,需要大家

将[娱理]设置星标

多点在看

这样算法就能

提升我们和你们之间的联系啦

亲爱的你

就能更及时地收到我们的信息啦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